时代栋梁劳模风采专栏

发表单位:det.365外网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6-07-11

2006-04-30

    编者按

    今年是我市“十一五”开局之年,也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省、市、区劳模评选表彰年。为展示我市劳动者在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和富裕和谐佛山中的骄人业绩,“五一”来临之际,本报与市总工会联手,从今日起推出《时代栋梁?劳模风采》系列报道,选取了今年新鲜出炉的来自我市各行业、各战线的部分劳模代表进行报道。其中,既有年轻有为的“外来工劳模”,又有首次评出的“外商劳模”,还有在我市重点工程挥洒汗水的“工程师劳模”。他们以栋梁之才,展示了现代劳模的新风采。

    今年是我市“十一五”开局之年,也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省、市、区劳模评选表彰年。为展示我市劳动者在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和富裕和谐佛山中的骄人业绩,“五一”来临之际,本报与市总工会联手,从今日起推出《时代栋梁?劳模风采》系列报道,选取了今年新鲜出炉的来自我市各行业、各战线的部分劳模代表进行报道。其中,既有年轻有为的“外来工劳模”,又有首次评出的“外商劳模”,还有在我市重点工程挥洒汗水的“工程师劳模”。他们以栋梁之才,展示了现代劳模的新风采。

黎月和带领村民创“夏西特色”获评省劳模

    劳模感言之黎月和 我们需要抓住机遇,推动夏西的改革,能多为夏西做点工作,为村民多作点贡献。我希望我能更多地和夏西村民、职工和群众一起,将夏西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村镇,在我任期的3年内,使村民们的收入达到一个新高度。

    55岁的黎月和,现为南海区桂城街道夏西村委会主任。2003年,她率先在夏西村成立全省首批村级企业工会联合会,并先后创造了多项“第一”。她提出“旧村改造”、“易地发展”、“转二进三”的发展思路,带领夏西不断发展,使夏西村成为具有“夏西特色”的新村镇。2003年至今,她先后被评为区、市劳模并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她被评为省劳模。

    走进夏西,沿着这条被夏西人称之为连接广佛的“黄金走廊”,你可以看到林立的企业,繁华的商铺和一栋栋新起的高楼。在这座村里,有位家喻户晓的大姐,她就是村主任黎月和,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和姐”。

    “女强人”创造多项第一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黎月和,给人的印象是精明、干练。作为夏西村的带头人,她交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2003年率先成立全省首批村级企业工会联合会;2005年全村三大产业总收入11.8亿元,人均股份分红3800元。

    此外,她创造了多项第一:2004年创建南海第一所村级托老院;组织创建了夏西“帮扶基地”和入托敬老基金、幼儿入托困难基金和困难救济基金;2006年初,夏西村委会成立了佛山首个村级“慈善会”,筹集了124万元慈善基金。

    “这些举措凭的都是夏西经济实力的增长,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村民们不管你的竞选演说讲得多漂亮,他们只关注你能否帮助全村的经济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提高。”黎月和说,正是因为有了夏西今天的繁荣发展,才有了她所获评的荣誉。

    当选省劳模“受之无愧”

    “我在考虑,要花3年的时间让夏西达到一个台阶,建设一个新的夏西。”黎月和说,身为夏西的村主任,她需要建设一个新夏西,她需要对6000多名夏西村民负责。

    在夏西村,村民们对和姐的才干心服口服。村民们介绍,在她的牵头下,夏西与平洲医院展开合作建立了村民定点门诊,使村民享受到最高60%的门诊报销费。早在1992年,该村的退休村民就开始享受到生活补贴,到2006年已达到每人每月275元。

    市总工会介绍,由夏西创造的“村级工会联合会”的模式早已被推广,并被人称之为“夏西模式”,得到省总工会和全国总工会的表扬。而在推选她参评省劳模时,评选委员会曾广泛征询和收集村民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她的出色成绩得到了广泛认可,认为她当选省劳模“受之无愧”。

    建好“新夏西”再上新台阶。

    在夏西,目前正建设村内最大投资项目——“国际橡塑城”,这一占地面积300余亩,集仓储、销售、物流为一体的橡塑城计划投资达3.8亿元。

    这对于黎月和来说,只是她打造“夏西新版图”的一部分,她介绍,当选劳模固然心情激动,但在获取荣誉的同时她也面临着现实的压力,因为她提出了新目标:3年任期内,使村民年收入增加到5000元,村总收入达到15个亿。

    对于这一目标,这位“女强人”的脸上充满了自信,她说,将夏西打造成一个崭新的新村镇才算是本事,这须靠广大的夏西人一起努力。因为只有夏西建好了、村民生活水平上去了,她才对得起“村主任”的位置。

韩国商人禹亨泽当选市劳模全凭“真功夫”

    47岁的韩国人禹亨泽,现为顺德德浦项钢板有限公司总经理 。他任职于世界第二大制铁公司韩国POSCO公司17年,2001年被公司总部派驻顺德。今年当选佛山市劳模,是我市第一个以外商身份当选的劳模。

    劳模感言之禹亨泽 非常高兴拥有这样一个“中国荣誉”,我今后将继续为企业、员工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我喜欢顺德,在这里我能快乐工作,因为这里是个很美丽的地方,这里的人也很好,工人都很聪明能干。

    在今年的劳模评选中,来自韩国的顺德德浦项钢板有限公司总经理禹亨泽成为最被传媒所关注的“明星劳模”,因为他是佛山第一个以外商身份当选的劳模。

    从“汉语盲”到“顺德通”

    五年前,当禹亨泽接到从韩国总部调往中国顺德分公司的通知时,他和家人都吃了一惊:“顺德在哪?”

    “我除了历史书上知道中国外,几乎一无所知,来的时候就只会说你好、谢谢。”禹亨泽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着说,他花了很多的时间了解中国,了解自己所在的顺德。

    为了尽快熟悉顺德环境和掌握汉语,他请了中文老师,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熟悉顺德的风土人情。手下员工介绍,他总是尽量尝试用汉语去和工人沟通,而不是依赖随身的翻译,于是他的汉语水平进步很快。

    他的不断努力除了换来流利的普通话外,还通过这种沟通方式拉近了与企业员工之间的距离,赢得了员工们的尊重。手下介绍说,禹总现在已经是个地道的“顺德通”了。而禹亨泽则说,在顺德工作、居住都很开心,而且这里对“外商”的政策也很到位,包括他的家人如今都很支持他在顺德工作。

    把经验和作风带到顺德

    来到顺德之后,他除了逐渐克服困难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外,很快与在中国的企业运作融合起来。“在韩国, 工人们都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而在顺德的工人由于流动性大,一般只有两三年的工作经验,这就需要不断强化,我们也希望企业的中国工人多学习,用我们的丰富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成为生产方面的能手。”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位韩国老总尽管生活当中十分随和,但在工作上非常严格,一旦有员工存在敷衍了事的行为,肯定会“得罪”这位向来要求严格的上司。“我们不断创造好的条件给工人,给他们更好的待遇、更多的福利,目的也是希望和企业一同发展,工作当中不许有差错,这既是对客户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他就自己的“严厉”进行解释。

    外商当选劳模靠真功夫

    据介绍,提名外商禹亨泽为市劳模时,曾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市经贸局在评价时认为,禹亨泽当选市劳模,一是体现了佛山的包容性,二是禹亨泽所带领的企业在全市乃至全省的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好的成绩,为推动外源型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作出了贡献。

    市总工会也认为,这次禹亨泽的当选全凭真功夫,不仅其本人能够时时处处起到模范作用,比如在顺德工作五年他只休过一天假;而且在他的带领下,企业经济效益好,内部的劳动关系十分和谐,例如他主动听取员工建议创办工会组织,通过工资体系改革提高工人待遇等,都是现代非公有制企业积极落实有关政策的体现。而且,通过禹亨泽的努力,德浦项公司保持着极低的员工流动率,员工不论资历都有出国深造的机会,至今已有三分之一的员工前往韩国总部学习。

王国彬成为我市14位省劳模中最年轻的一位

    劳模感言之王国彬  以我现在27岁就有机会当选劳模,受这么大的荣誉,我挺紧张,觉得有些压力,但更是动力。因为我不能愧对大家对我的信任。

    1998年,20岁的王国彬大专毕业来到广东净源纯水设备有限公司并承担水处理项目开发研究,其创新工艺“臭氧氧化-活性炭过滤器”水质深度处理先后应用于2004年深圳水务集团国家863项目,并于当年10月在新加坡得到成功应用。

    2003年,他荣获南海区“优秀科技工作者”、2004年九江镇“十佳外来工”、2004年度“九江镇青年岗位能手”、2005年南海“情动南海-外来工十大感人事迹”。今年成为我市14位省劳模中最年轻的一位。现为广东净源纯水设备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

    小小个子,说话文雅,当王国彬站在你面前,你绝想不到27岁的他早已是个带着手提电脑四处奔跑洽谈业务,专门研究“污水处理”的专家。如今,来佛山已8年的王国彬,从当年的“初出茅庐”成长为今天的“技术骨干”。

年轻好学就是最大资本

    1998年,刚走出学校大门的湖南小伙王国彬来到了南海广东净源纯水设备有限公司,学机械的他却必须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水处理设备的设计和制造。

    “当时我心里也没底,一进入工厂,我就主动要求到车间从装配做起。”王国彬回想起自己当年,就像是初生牛犊,什么也不怕。

    “嘴甜、人勤”的他赢来了“老师傅”们的赞赏,大家都愿意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教他,同时,王国彬也给自己争取了许多出差机会。“那时只要有精力,你就可以争取到全国各地的许多工地去,这样就有机会遇到许多问题,慢慢就能积累经验。”王国彬认为,年轻时肯学好学,就是最大的个人资本。

    为了“啃”下水处理这块“硬骨头”,王国彬经常白天实践操作,晚上学习相关知识,在周末还经常抽空到广州图书馆找专业的水处理书籍来给自己充电。

    大胆创新引来专家瞩目

    净源公司工会冼主席介绍,小王进公司后,先后在技术部、工程部任职,逐步成长为一名“技术通”。结合水污染增大、现有水处理工艺难以满足深度处理的现状,2002年,他主动向公司请缨,借鉴欧美水质处理先进技术,结合我国实际,大胆提出了“臭氧氧化-活性炭过滤器”水质深度处理方法。

    “这一项目引起了广州自来水公司和华南理工大学的重视,并结合该技术建立了研究基地。”冼主席十分欣赏这位“精明能干”的小个子,“不仅深圳、广州的专家对他十分赞赏,连新加坡的同行都乐意应用他创新的水处理技术。”

    据了解,王国彬的“臭氧氧化”工艺在2004年深圳水务集团国家863项目中得到了成功应用,而他所在的公司也通过他和同事的努力,在水质深度处理领域跻身于同行业领先地位。

    虽然年轻却成新型工人代表

    作为送王国彬参评省劳模的市劳动竞赛委员会的评委,市总工会副主席薛立伟说,王国彬是今年我市14位省劳模中最年轻的一位,但他强调,尽管“年轻”,但绝对“够资本”。

    薛立伟认为,他作为一名知识型、技能型的佼佼者,王国彬代表的是现在产业工人的发展方向。“我们就需要他这一类人作为佛山新型的产业工人的代表,让大家看到学技术、敢创新的工人才更有前途,值得大家去学习。”

    据介绍,目前类似王国彬这样的技能型人才,在珠三角以及我市都相对比较缺乏。薛立伟说,以往大家的印象中,外来工是提着大包小包到处走,但现在王国彬却是带着手提电脑跑遍大江南北,并成为“治水”专家,从一个普通体力型的“蓝领工人”彻底蜕变成一个技术型的“白领经理”了。

出租车司机刘磊靠安全热情服务换来赞誉

    劳模感言之刘磊 我为你提供优质的服务,虽然你可能没记住我,但你记住了顺德的出租车;只要顺德给你留下了美好印象,欢迎你再来顺德,再乘坐我们的出租车。

    他保持连续3年安全行车40万公里和零服务投诉记录,曾有拾金不昧、热心助人的感人事迹。2006年3月因拒绝违章载客被连刺11刀,至今依然热爱出租车司机这一职业。2005年获顺德区“十佳”出租车司机,佛山“四星级司机”。现为顺德新协力汽车城的士有限公司的出租车驾驶员。

    也许在不经意之间,他曾驾着出租车载着客人从你身边经过;也许你不经意的一挥手,他曾停在你的身边……刘磊——一位靠出色的服务赢得大家认可的“的哥”,也许他没有太多豪言壮语,但他会以自己的行动告诉你:我就是顺德的一张名片……

    多为乘客考虑最重要

    记者见到刘磊的第一印象是:沉稳,真诚,值得信任,在与他一起聊天时,这种感觉非常明显。

    2003年3月,当时是顺德某知名企业车间主管的刘磊转投出租车行业,这种“半路出家”的选择,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因为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作为一名新手,他从基本功做起,同时,他用热心诚恳来对待每一个客人。

    刘磊在行车时,学会了观察乘客,尽量从满意乘客的角度来考虑提供服务。“顾客花钱来坐你的车,是希望能得到快捷、安全和周到的服务。如果你处处冷淡,甚至还故意兜圈,很可能让乘客对你失去信任。”刘磊说,安全第一,服务同样重要。

    尽管只有3年的出租车驾驶经验,但刘磊的成绩丝毫不逊色于多年经验的老司机:2005年4月,他代表公司参加顺德职工技能服务大赛,帮助公司夺得团体第一;10月份,他获顺德“十佳”出租车驾驶员第一名,并连续3年被评为“安全、文明优质服务驾驶员”。

    乘客满意的士才能“活”

    了解刘磊的人都知道,尽管他才开了3年出租车,但关于他的“新闻”却并不少。2005年3月,一位广州乘客落下了公文包,内有1万多元现金和重要的合同文件资料。刘磊立即根据包内名片联系乘客,并专程送还公文包,让乘客避免了耽误签订合同的巨大经济损失。

    而据他所在的新协力出租车公司介绍,刘磊看到老人、孕妇等乘客,都会加以细心照顾,对重病乘客,送到医院时甚至帮忙送进医院诊室。

    “每位市民都是我们的乘客,只有乘客满意了,我们的出租车行业才能生存下去。”刘磊说,他所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出租车行业。他透露说,因为对自己的服务满意,有两位在顺德工作的法国客人经常电话指定他提供出租车服务。

    争当行业模范和城市名片

    今年3月2日晚,刘磊在嘉华酒店候客时,有7名乘客拦下刘磊的车要求一车同载,刘磊对这种违法行为予以拒绝,不料遭到这群人的持刀袭击,结果刘磊被捅11刀。采访中刘磊告诉记者,自己并未因此考虑放弃出租车司机这份职业,相反,他会坚持一如既往地做好。

    市劳模评选委员会认为,刘磊出色的安全行车质量和零服务投诉使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出租车司机,而树立行业观和“城市名片”观念,则体现了他作为新时代出租车司机的良好素质和服务意识。

    市总工会介绍,去年8月出现“油荒”时,出租车司机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太稳定的苗头,但刘磊以司机的身份,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同行们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按正常途径来解决问题。最终,刘磊成功劝说了相当部分司机恢复营运,为保证当地的和谐稳定起到了很好的行业模范作用。

“劳模校长”赵超越让更多学子“扬名”南粤  

    劳模感言之赵超越 如果学校不改革,学校吃亏、学生吃亏。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努力成为市内一流、省内知名的名校,这需要我们广大老师齐心协力,不断努力。“学生能够接受到最合适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崭新的教学楼,整洁的教室,朗朗的读书声……记者走入高明一中,看着眼前的景象,心绪仿佛一下回到了坐在课桌前聆听老师教诲的“书生时代”。

    上个星期,赵超越坐在自己的校长办公室里接受大家的采访,今年已46岁的他习惯性地保持着自己平易近人的微笑,从内到外都是散发着教师的气质,看到他你有理由相信,这样一所学校在他的管理下在不断“脱胎换骨”。从他的眼中,记者看到的是一个教育强人的自信,更让人感觉到他的一种气魄。

    管好老师教好学生

    1985年,当时还是名普通数学老师的赵超越调入高明一中。经历十多年后,他逐步成长为这所学校的带头人。

    从以前带一两个班,到现在作为一校之长,赵超越说他现在的任务比过去要重很多。2001年,他作为校长带领学校开始大改革。“从过去单一教学,到今天教学、治学和办学都得抓,我们需要有改革来应对新的形势变化”。

    “从我的角度来说,既要管好老师,更主要的目的是,我们希望能把学生教好,为社会培养出更好的人才。”赵超越介绍,现在学校已从当初的100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3000多人,而老师也从过去的一百多位扩展到了230多位。为此,他将学校改革体制重新理顺,改为层级管理,细化管理。

    “改”字当头学生为本

    在很多人眼里,赵校长就是位以“改”字当头的人物。很多在高明一中毕业的旧学子重回母校时,都感叹如今的一中已是今非昔比,更加漂亮、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办学理念上是他的第一项改革内容,“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新理念,这对理顺学生-家长-学校-老师-社会这个关系网很重要。”赵校长介绍说,学生的发展很重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得到成长。

    他认为,到今天,不能再单纯注重理论学习,包括德育观、价值观和基本素质的培养,都将影响到学生的未来,这些内容一定要有科学规划,各方和谐发展。

    为此,他不仅投入大量资金改革学校的硬件建设,例如,首先建立了一个1000兆(M)主干校园网,每个科室都有一个多媒体平台,每个老师都配一台笔记本电脑,提高老师的电教水平,鼓励老师们进行创新的教学课件运用。

    为提高学生素质,他将学校的特长班培训搞得有声有色,积极发现学生其他特长项目。

    在他的倡导下,高明一中更多地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当中,“每个假期我们的学生都会去寻找课题,然后自己去调查研究。”他介绍说,最近有位学生的课题报到省里获奖,这让他感到很欣慰,这证明高明一中不仅能培养高考省状元,也能有素质型人才诞生。

    看得到的“劳模成绩单”

    在高明乃至全市,高明一中三年内诞生2个省高考总分状元的“战绩”,已经让这所学校小有名气。

    如今,许多家长都已经暗暗注意高明一中这所实力不俗的学校,并给予它不低的评价。不过,赵超越的目标更加远大:办成佛山一流、省内知名的学校。

    市劳模评委会介绍,赵超越在将高明一中创办成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后,又在申请成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中学。

    “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学设施和设备达到一流水平,校园环境优美,培养的学生也在各方面得到提高。”评委们认为,作为一个有着如此佳绩的“领头雁”,赵超越已经交出了一份看得到的“劳模成绩单”。

    赵超越,高明区第一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从教20多年。他就任高明一中校长后,先后进行多项改革,整个学校焕然一新,三年来诞生了2位全省高考总分状元,创造了县(区)级学校高考奇迹。高明一中先后被市、区命名为文明学校,市、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他个人也多次被评为高明区优秀校长;2006年被评为市劳模。

“劳模村支书”潘如松带领村民齐奔致富路

    劳模感言之潘如松 我所做的工作就是服务村民,光我一个人发家致富是不够的,我还得为那些没有富的村民们做点实际的事。如果村民有困难,我会尽力帮他们。这是我作为一个村支书的职责,是我应该去履行的一种使命。

    坐着潘如松的小汽车奔走在乡间的水泥路,沿着小路七拐八拐来到几处水塘,来到潘如松家的立体式养猪场,通过别人介绍,记者早已知道这位村支书不简单:在高明靠养猪、养鱼一年赚取近30万元的收入,还主动帮村民们排忧解难。

    站在记者面前的潘如松,今年50岁的他依然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在记者提问时几乎不多说一句话,但记者一提到养猪、养鱼的“专业”问题时,他就像拉开了“话匣子”,和记者仔细讲解其中“门道”。这位身材并不高大,看似普通的“新农民”,眨眼间就像换了个人似的。

    包工头回乡下搞养殖

    “1994年之前,我一直在禅城区做建筑工程,可以说,如今许多的楼房都有我出力的份儿。”接受采访时,潘如松一开始就亮出“旧底”,告诉记者他曾是个从农村跨向城市,又从城市返回农村的人。

    1994年,潘如松接受聘任返回了当时的杨合管理区工作。在积极工作的同时,他深感一个月数百元收入无法保证自己的生活有所进步。“我从包养鱼塘、养猪开始起步,我知道不搞点经济,在杨和就没有翻身的日子。”潘如松说,凭着城里摸爬滚打的经验,结合杨和的实际,他正是从鱼和猪的立体养殖当中挖到了自己在杨和的“一桶金”。

    作为村民,他保持了高明农民特有的淳朴和热情,在自己不断摸索养猪养鱼经验的同时,他主动为村中农户提供优质猪苗,传授给养猪防病、治病知识。“其实,我也只是尽了自己的职责,而且许多问题实际上也是我自己遇到的,所以我能给村民们一些帮助。”潘如松生怕自己的‘贡献’被夸大很多。他说,自己虽然失去了很多城市生活的“精彩”,但在杨和,他也得到了很多。

    每年为集体增收80万元

    2002年,杨和村进行换届选举,潘如松被众多村民推上了村委会主任和支部书记的位置。当时刚好碰上镇工业园整体规划,他上任后便规划出了300多亩土地,投资200多万元,开发了一个村级工业园。

    为解决招商问题,他与镇里人员一道先后引进了28个项目,每年可以为集体增收80万元。在岗水村,五六户养殖户在他的帮助下扩大经营规模,同时迅速发家致富,好几户甚至超过潘如松自家的规模。搞得村民们笑他说:“你把别人家的猪都养得肥过你们家的了。”

    曾有一次,村内一位养鸭户遭遇搬迁问题而找不到养殖场地,其家庭收入受到严重威胁。在潘如松的及时帮助下,这位养鸭户终于找到另一处更大的水塘作为了新的养鸭基地。

    利用村外主干道升级的契机,潘如松带领村民们投资46万元,建设了2公里的村外环路和1000米长的小村道,彻底改变了村内路难行状况。

    “致富型村支书”无愧省劳模

    作为此次送评省里的14位省劳模之一,潘如松在高明的村镇当中已小有名气。

    “他本人就是个致富能手,通过养猪、养鱼既使自己收入增长,又带动周围村民一齐致富,是高明新村镇建设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高明总工会介绍,潘如松靠传授经验帮村民的同时,建设了村头标志、老龄活动中心,在建设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方面都花了不少功夫。

    市总工会介绍,潘如松在2002年获评高明区劳模,2003年又获得市劳模,在此基础上,继续带领村民们往建设新村镇的目标努力,这类致富型村支书值得表彰。

    潘如松,高明区杨和镇岗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02年,初中学历的他被村民一致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他上任后,利用自己在“立体养殖”方面的专长,带动村民致富,对村内管理进行改革,从为村集体进行招商引资到抓好村内建设,使岗水村面貌一新。2002年被评为区劳模,2003年被评为市劳模,2006年被评为省劳模。

“研发型劳模”林伟精心设计新产品创造舒适生活

    劳模感言之林伟 作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技术人员,能获得如此荣誉,体现出脑力劳动产生的价值也会受到大家的肯定。劳模是一个榜样,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我需要在这个起点上不断调整、充实,团结更多的同事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荣誉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走进鹰牌公司的研发大楼,记者在总监办公室里见到了林伟,他伸出了那双宽大有力的手欢迎大家的到来,身材高大的他给人感觉的是他那源源不断的力量。在他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的是各种式样的陶瓷产品,它们就像是林伟的“宝贝乖仔”,因为这些产品代表的不仅是他的心血,还凝聚着他所带领的研发团队的集体智慧与结晶。

    喜欢与陶瓷打交道

    “我1989年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到现在已经17年,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和陶瓷打交道,在当时,陶瓷专业是一门非常有前景的技术型专业,入厂后我就进入了公司开发部。”谈及当初的经历,林伟仍记忆犹新。

    3年之后,林伟就从一名新手变成主要研发人员研究“渗花石英抛光瓷质砖”,这一产品被列入1994年国家级“星火计划”,这也使得当时年轻的林伟成为小有名气的“新秀”。

    “我喜欢和陶瓷打交道,当你看着自己的产品通过流水线生产,然后进入千家万户布置每一个温馨家庭,便成了一种很大的成就感。”林伟说,他的目标就是为大家创造舒适、高质的生活。

    团队力量化身“雄鹰”

    林伟深知,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鹰牌在行业中现有的领先地位离不开整个团队的力量。

    林伟评价说:“研发中心属于一个学历、素质都比较高的团队,但搞开发不能仅靠单个人,而应各取所长,这就需要相互配合,提升团队的协同能力,形成有竞争力的团队。他们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有着很大的激情、很强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对我来说,所需要做的是如何将他们组合起来发挥最大的功效。”

    为管理好研发中心,他首先根据个人的特点安排好职位,同时建立起科学的考核激励体制;其次是组织好开发与其他部门的配合。在2005年陶瓷展销会前期,林伟带队的研发中心在短短2个月的时间内就设计了数以百计的新产品样板。“靠的就是这帮兄弟们‘拼命’,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才能继续以技术保证鹰牌这只‘雄鹰’飞得更高。”他说。

    在鹰牌,大家对林伟重视团队的力量非常赞赏,每次都将所有的功劳和成就归于他身后的团队。“这样很容易使大家得到激励,有一种集体成就感。”他的一位手下如是说。

    体现“研发型”人才新风

    这几天,林伟当选省劳模的消息在鹰牌公司里传开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同事刘锦说,与老林共事十多年,老林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钻研的作风值得大家学习,尤其是2004年以来开发改造出46个新产品,体现了他出色的领导艺术和才能。“他给大家树立了榜样,研发中心出现了一群像他一样以厂为家的上班族。”同事陈贤伟的评价更为直接。

    市总工会介绍,林伟积极打造出一支不断勇于创新,追求进步的创新团队,并且体现出知识型创造型人才的新风尚,而其本人又能在企业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现在社会里,荣誉往往比物质金钱更为重要,不仅人生目标、还有社会责任感,都不能金钱去衡量。他的成就感就来自于大家对他的产品和付出的认可。”林伟如是评价自己当选劳模。

    林伟,男,广东梅州人,1967年生,大学本科学历,工程师,佛山石湾鹰牌陶瓷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研发中心主任。他在石湾鹰牌陶瓷从事产品开发及管理17年,率领团队不断开发陶瓷瓷砖、卫浴、洁具等众多新产品,同时提出了一整套研发创新理念,在同行业中实现了产品、技术领先战略。他曾获得“佛山市先进科技工作者”、“佛山市劳模”称号,2005年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当选广东省劳模。

“技改型劳模”刘家明每年为公司节源增效600万元

劳模感言之刘家明 我是一名普通工人,我需要保证我的岗位安全、高质、高效的生产,这样,我才能对得起自己岗位的职责,才能让我和同事都得到安全的保证。获得劳模荣誉,将使我更好地把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积极带动我的同事,一起来为工厂安全高效的运作努力。

    上周,记者来到刘家明工作的工厂,伴着轰隆的机器鸣声,他热情地接受着大家的到访。

    今年50岁的刘家明看上去颇有些消瘦,从他的脸上,记者看到的是经历了岁月的沧桑,略有些深陷却依然炯炯有神的眼睛。在采访过程中他会不时警惕地听着机器的声音,判断其是否正常运转。或许这已是他的职业敏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几经熬夜整出技改方案

    记者早就听说老刘在工作中吃苦耐劳是出了名的,但在记者面前,老刘对我们这些“门外汉”就有些腼腆。

    刘最初的工作就和煤气打交道,家住禅城石湾的他来到三水的一家煤气公司,后被聘至中盛陶瓷厂负责煤气发生炉这一工段。

    煤气炉的工作操作要求非常严格,技术要求比较高,有一定的危险性。当日记者采访时,看到到处都是禁火禁烟的警告牌就有一种紧张感,不过老刘却丝毫不紧张,因为他已经和煤气“较量”多年了。

    煤气发生炉负责着陶瓷公司的能源转化和供应,历来是“耗能大户”,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刘家明结合自己多年的观察和实际操作经验,不断潜心研究,熬了多个夜班后终于整理出一整套技改方案。同事们评价说,老刘对工作就是这个犟脾气,决定做的事用十头牛拉都拉不回。

    技改一项每年省下500万

    走进中盛陶瓷的煤气发生炉车间,立在记者眼前的是三座三层楼高、不断喷着热气、夹杂着机器轰转声的“庞然大物”。刘家明熟练地给记者们讲解每个运作的环节,举手投足之间显露的是十足的自信。

    据他所在公司介绍,老刘的技术改造不简单,帮公司节约了很大一笔能源消耗开支。

    据了解,刘家明有两件宝贝:一是他的技改方案获公司论证实施后,仅这一项每年可为公司节省500万元的消耗成本;二是他自行设计的一个三层脱硫塔、一个沉降箱,每年可为公司增加约100万元的效益。

“宝刀”风采不随岁月减

    对于老刘的事迹,三水总工会介绍,老刘在三水白坭这个向来注重外来工、技术工的城镇获得了很大的技术发挥空间,虽然他已经50岁,但依然让大家看到了他“宝刀不老”的时代风采。

    市劳模评选委员会认为,老刘为企业节约了生产成本,保证了工厂的安全运作,而且工作几十年,爱岗敬业,既体现了他作为传统的劳动奉献型劳模的精神。更为可贵的是,他不断创新技术,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积极改进技术,所取得的成果丝毫不逊色于从高等院校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姜还是老的辣!”

    对于自己的未来,刘家明表示,自己还会选择继续贡献自己的精力和智慧,目前他带出了一班同样技术熟练的“煤气炉”操作工人。“这是个对行业要求十分严格的工种,不仅需要耐心,更多的是细心,总结其中的各个环节,然后再改良。”老刘对于自己获得市劳模表示很高兴的同时,表示自己将期待有更大的进步。

    刘家明,佛山人,1956年生,高中学历,三水白坭中盛陶瓷厂车间主任。他和“煤气炉”这样一个有一定危险性的东西打交道多年,在安全的同时,他通过自己的生产实践操作经验来积极进行技术改造,为公司节约能源消耗的同时,既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又为公司实现效益的增长。2005年,他被当地评为十佳外来工党员及公司的“先进员工”,2006年获评佛山市劳模。 

高级工程师罗青尽职尽责堪称重点工程“保护神”

    劳模感言之罗青 最大的心愿就是做好分内事,感谢家人一直对我的理解,让我有更多精力奉献在工作上。其实只要尽职尽责,大家都是劳模。我的很多同事劳动量都挺大,他们也都够资格参评。

    工地上,通常都是男人的天下,然而,在这个男人的领地里,还有一些与男人们一起担当建设重任的女人,罗青就是其中一位。如今,个子不高、身材瘦削的她正和同事们一起监督着我市在建的50多个交通工程项目。

爬高塔她视为平常

    去年,平胜大桥项目部副经理冯朝军曾一脸钦佩之情地告诉记者,在平胜大桥独塔建到80多米高的时候,有一个“女的”从塔底通过塔内简单的脚手架一路爬上去,这个“女的”就是罗青。

    “这对我们来说很平常”,听到这些,罗青爽朗地笑了。她说,其实她遇到最危险的一次是在九江大桥。1990年,九江大桥调索,为了监测质量,她要爬到100多米高的塔顶获取第一手资料。“那个塔是H型的,爬上去后根本不敢往下看,而当时桥上并没有防护栏”。

“能够到第一线去,就能掌握最真实、最直接、最原始的资料”,1994年,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建站以来,罗青一直坚持用科学数据说话,为了获得这些数据,无论多恶劣的环境,她都不曾退缩,因此她便有了“拼命三娘”的称号。

    面对压力她以理服人

    发现工程质量不合格,罗青和她的同事们就会要求施工单位推倒重做。近年来,在她们的监督下,因各种质量问题而报废的桩基已超过百余根,如在“一环”建设过程中,她就曾要求某标段的施工单位将1根14米高、有质量问题的桥梁立柱推倒重做。

    但部分施工单位并不甘心,罗青和她的同事们常常因此面临来自施工单位的种种压力,建禅城区某大桥的时候,施工单位甚至扬言要把质监站炸掉。

    面对压力,罗青和她的同事们一直坚持以理服人,“发现质量问题,我们是怎么处理的,应该怎么处理,我们不会回避,也不会怕。数据显示谁是对的,谁就是对的”,罗青说。1994年至今,她一共参与监督了300多个工程项目。为确保工程质量,去年至今罗青和同事们都很少休息。她笑称,“一环”建设现在流传着的一个口号“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就是她们工作的写照。

    重点工程需要“保护神”

    “重点工程的建设质量必须得到保证,而罗青作为一名专家就肩负着这样一个重任。”市总工会劳模评选委员会认为,罗青的职位决定了她的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评委们一致认为,重点交通工程需要这样一位“保护神”。

    市总工会介绍,罗青所在的单位对其评价也相当高:“不怕威胁利诱,不怕得罪人,也不怕穿小鞋,从不接受贿赂。”就此,市总工会的评委说,一方面体现了劳模评选的广泛性,另一方面罗青在重点工程建设领域内有着杰出的个人成绩,她和同事们还通过与国内近30名一流专家的合作,首创多项省内先进技术:自平衡法检测(竖向单桩承载力)能力在省内首次超过1万吨;“一环”工程软基监控网上数据实报系统,在省内首次实现了(软基)工程质量的实时监控等。

    罗青,女,湖南长沙人,41岁,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副站长。1985年毕业后,她毅然选择了许多女性都不会选的路桥专业。她积极组织开展技术研究工作,首创多项省内先进技术。她一心扑在工作上,仅2005年加班时间就达910小时。2003年她被省交通厅评为“优秀工程质量监督工程师”,2003年荣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004年被交通部评为“优秀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者”。2006年当选广东省劳模。

余耀威以诚待人赢得公司上下爱戴和拥护

    劳模感言之余耀威 作为一个在佛山投资的香港人,我深知劳模的荣誉来之不易,不过正是广大员工努力,我才有机会拿到这个奖项,很高兴我能代表我的团队去领奖。我需要尊重每一位员工,因为制造出最好的家电产品需要靠每一个员工的一齐努力。

    昨天上午10时,余耀威就一身整齐笔挺的西装踏上了到广州参加省劳模表彰会的路。对于这位我市首位获得省劳模的港澳籍商人来说,他昨日的装扮显得更加意气风发。

    真诚是最大的资本

    采访余耀威是在上周他开公司会议前抽空进行的,走入会议室的他一身线条衬衫,配上西装裤显得格外精神。正如他公司工会工作人员所介绍的一样,余老板是位年轻有为的得力老板,给人的感觉待人很真诚,没什么架子。

    面对荣誉,余耀威坦言“其实每一个成功都是员工努力的结果,包括我获得劳模称号。”在2005年,惠而浦经历了近10年来原材料价格的最高点,各种费用随着攀升。

    “我们面临严峻的成本压力,我们需要把困难告诉员工,把公司的发展前途告诉大家。”余耀威说,正式通过这种真诚的沟通,得到了广大员工的一致理解。“通过真诚的沟通就能获得员工的理解,使他们得到充分的信任感,从而使大家都理解我们站在一条船上,过了这道浪,就是美好前途。”他表示,自己的真诚能够获得回报,这就是他最好的证明。

    同甘共苦开发新产品

    “在惠而浦,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告诉员工干什么。”余耀威说,走进惠而浦公司,无论在饭堂门口、培训中心,还是在部门宣传栏上,总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打造惠而浦顶尖团队——力做全球最富成效、最具创新、最高品质的微波炉制造商。”他说,这就是公司的远景目标,需要不断来刺激大家一起努力。

    让余耀威感到骄傲的是,2005年,他率领的团队向他交出了一张优异的成绩单:开发近20个系列500多款微波产品,并销往北美、拉美、欧洲和亚洲各国。其中2款还获得了世界专利,如“双重微波系统”及“金属脆烤煎盘”。

    在带领记者们参观公司的产品展示柜时,余耀威详细地解释着每一项产品的使用功能和设计理念。在他看来,这些产品都是他手下团队精心打造出来的得意佳作。

带领企业有贡献

    市劳模评选委员会解释了推选余耀威当选省劳模的幕后,例如市外经贸局就对其个人事迹作出高度评价,评价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成为我市的外源型经济中的杰出代表。

    据市总工会介绍,余耀威带领惠而浦在顺德屡获表彰,这家投资总额4796万美元、年销售1.5亿美元的中外合资企业为当地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所领导的公司作为顺德仅有的2家企业之一获得海关总处授予的“诚信守法的红名单企业”,市政府表彰的“纳税超亿元企业”。市总工会评价说,惠而浦专门聘请专职工会人员十分有特色,而且公司在用工规范、维权方面都相当到位。

    据介绍,惠而浦还积极支持在北?的福利、教育资金,“企业有贡献,个人懂回报,这就值得企业主们去学习。”市总工会就余耀威的事迹作出评价。

    余耀威,男,1968年出生,学士学位,广东惠而浦家电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董事长。作为一家专门生产微波炉的中外合作企业的“带头人”,2005年他成功团结企业度过“价格成本”战,在他的带领下,企业开发创新了近20个系列500多款微波产品,远销北美、拉美、欧亚各国,其中多项产品获专利。他个人也因为与企业“同甘共苦”而受到公司上下的爱戴和拥护。2006年当选广东省劳模。

三水区文化馆馆长刘佳以音乐播撒艺术的火种

    劳模感言之刘佳 从音乐老师到歌舞团副团长再到文化馆馆长,每一次经历我都与音乐一齐度过,每一滴汗水我都和同事一起付出,在文艺创作中我寻找到了我的成就感,荣誉是对我过去的肯定,但未来我将更加努力。

    刘佳,男,广西人,1960年生,大专学历,佛山市三水区文化馆馆长。他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奋战在群众文化战线上,2004年策划元宵警民联欢晚会获得巨大成功。他还致力组建各类文艺团体,创建了三水首个少儿合唱团——小荷花合唱团。此外,他创作了近百首歌曲,先后在省、市多次获奖。由于成绩突出,刘佳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新世纪全国校园歌曲优秀作曲家”称号,2005年先后被评为“全国社区文化优秀辅导员”、“广东省优秀音乐家”。200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三水,刘佳和他的作品已经被很多人所熟悉,大家不仅熟悉他的样子,因为他经常活跃在三水的每个角落,大家更熟悉他的歌声,因为他总有新作品推出来让大家耳目一新。

    三天前,在我市举办的一次招待会上,一位男子上台高歌一曲后,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位男子正是刘佳。

    死神拉不走的“铁人”

    1981年,刘佳从广西玉林师院音乐系毕业,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他告诉记者,自己当过中学音乐老师,当过歌舞团副团长,当过文化馆馆长,但每一次经历,都与艺术割舍不开。

    由于曾经患病,刘佳经历了两次重大手术。“当时我与死神擦肩而过,很幸运的是,我最终被拒之门外。”刘佳说,在经历得多之后,他决定把精力继续奉献给艺术。

    作为文艺工作者,刘佳的工作并不轻松,频频将文化、把音乐歌舞送到乡下,让更多的老百姓通过“送戏下乡”了解政策,享受到“文艺大餐”是他的工作之一。仅2004年,他就送戏演出100多场,平均每三天就演一出戏。

    病床上写出“慈善会歌”

    在刘佳第二次手术期间,三水文化局领导找到刘佳,委婉地表示需要创作一篇三水慈善会会歌,虽然自己还躺在病床上,但刘佳还是毅然接下了这个任务。

    这一时期对刘佳来说是极大的考验,他不仅要治病,还需筹集大笔手术费,此外家里的老人和小孩都给他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但这一切都无法动摇刘佳全身心创作这首歌。凭着这种毅力,他终于在短时间内创作出“慈善会歌”,获得不少好评。

    有一次,他组织送戏演出来到三水大塘莘田村,演出结束后,村民拉着他的手说:“这么大件事,在我们村是从来都没有过的。”而在三水电信广场,刘佳组织每周五向群众展演节目,坚持让居民每周有戏看。如今,“周五演出”已成为了当地的一道文化品牌。

    刘佳的敬业精神获得了群众的支持,在“送戏”过程中,刘佳和同事们加夜班成了家常便饭,有一次他们在白坭演出,演出结束后突然停电,结果村民们坚持自发打着手电筒照明,直到刘佳拆完舞台。

    优秀文艺作品鼓舞人

    市总工会介绍,刘佳是位非常典型的文艺事业的奉献者,创作了多篇佳作并获奖。

    据了解,三水成立了第一个少儿合唱团——小荷花合唱团就是在他的多方促成下成立的,并在地市级比赛中获金奖。此外,他为老年人创作的《并蒂莲情韵》获广东省银奖。在近几年时间内,他共创作了近百首歌曲,先后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佛山市“文茂艺术大奖”和“五个一”精品一等奖、广东省群众花会金奖等50多个奖项。“通过好的文艺作品,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起到了鼓舞人的效果。”

民营企业家李德锵用“绿色理念”成就一个品牌

    劳模感言之李德锵 企业的发展在于自主创新,当上省劳模是件意想不到的事,企业发展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协调好各方面工作,谋求大发展。

    李德锵,男,广东南海人,1964年出生,佛山市源田床具有限公司总经理。他于1982年创建源田公司,将一家民营企业发展成今日的占地10万平方米的园林式现代企业,每年产品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作为公司老板,他积极改善员工环境,保障合法权益,让员工们在源田安心工作。2005年公司荣获“省清洁生产企业”,其本人也被选为南海区人大代表,去年被市组织部评为先进党员。2006年,当选广东省劳模。

    走入位于南海里水的源田,实在让人有些怀疑这样一座有山有水、有树有草的园林会是一座企业的厂址。许多人或许在想,别的工厂企业是都惜土如金,为什么这样的一家企业绿化面积比生产占地面积还要大呢?带着疑问,记者从新当选省劳模的李德锵身上寻找答案。

    “卖灰桶”赚来第一桶金

    1982年,年仅18岁的李德锵找来一台别人不要的塑料平压机,再花3000元买了台淘汰的塑料挤压机,再从银行贷款1.2万元,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当时,生产的产品就是工地担水泥用的灰桶,为了卖灰桶,我自己骑摩托车四处找买家。”李德锵丝毫不回避自己的创业史,正是凭着当年的努力他才有今天的成功。他知道,吃不了苦,不可能会有今天的源田,从最初的岗联五金塑料厂到岗联弹簧床网厂,再到源田床具机械有限公司;从起初租用别人的厂房进行生产,到后来建起属于自己的园林式工厂,源田公司就这么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

    在“山水园林”中制造机器

    1998年,在里水镇政府支持下,李德锵在岗联投资购买了一块土地作为自己的新厂房,经过六七年时间的改造,如今这块昔日荒地变成了山水相映的园林式工厂。

    据李德锵介绍,源田工业园占地150亩,其中30亩公园;60亩厂区;20亩运动场;14亩山林;11亩果园,都是逐年积累开辟和完善的,现在,绿化面积占了园区面积45%以上。

    李德锵说,要的就是这种感觉:让人进来后觉得恬静、舒适、自然,能身心愉悦地生活和工作。但让他意料不到的是,这个朴素的“绿色理念”不但成全了他的梦想,而且成就了一个品牌,并在不知不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近几年,从地方到省,不少人慕名登门,或参观、或联欢、或举行体育比赛、或围绕“源田八景”吟诗作对,源田的知名度日渐提升,为他带来了不少客源,为企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前年,一名葡萄牙客户在网上看到该企业的资料,特地坐飞机赶了过来。一进源田,客户马上为工业园的生态环境所倾倒,断定这个企业前景光明,立刻签约向李德锵购买了数十万美元的床具机械。

    他是“绿色企业家”的代表

    “从源田现在的工厂环境建设就可以让人看到,经济生产发展是可以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起来的,而且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市总工会评价,源田公司的这一“绿色工厂”让大家眼前一亮,知道环境建设和经济生产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而并非建立在谁牺牲谁的基础上。

    市劳模评选委员会高度评价李德锵说,他在改善员工待遇和工作环境,以及劳动关系处理方面都是当地的典型,充分反映出一个现代民营企业家的高素质,他的“绿色模式”的成功打造值得许多企业家去参考和借鉴。

    编 后

    “时代栋梁,劳模风采。”自4月25日至今,本报“劳模”专题共推出了12位代表——来自韩国的“首位外国籍劳模”禹亨泽、“首位港商省劳模”余耀威、本年度最年轻的“外来工省劳模”王国彬、被誉为重点工程保护神的“拼命三娘”罗青、创造“夏西特色”的新村镇“女强人”黎月和、拒绝违章载客被连刺11刀的“四星级的哥”刘磊——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却在佛山同一片土地上谱写出同样的乐章,演绎着各自的精彩。

    “时代栋梁,劳模风采。”自4月25日至今,本报“劳模”专题共推出了12位代表——来自韩国的“首位外国籍劳模”禹亨泽、“首位港商省劳模”余耀威、本年度最年轻的“外来工省劳模”王国彬、被誉为重点工程保护神的“拼命三娘”罗青、创造“夏西特色”的新村镇“女强人”黎月和、拒绝违章载客被连刺11刀的“四星级的哥”刘磊——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却在佛山同一片土地上谱写出同样的乐章,演绎着各自的精彩。

    一个时代赋予的重任不能由劳模完全承担。我们希望,整个社会都来营造尊重劳模、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以榜样的力量催促更多的人克尽职守,忘我工作,在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的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作出更大贡献。

    一个时代赋予的重任不能由劳模完全承担。我们希望,整个社会都来营造尊重劳模、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以榜样的力量催促更多的人克尽职守,忘我工作,在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的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作出更大贡献。
 
 
Copyright 1997-2005 Fosh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det.365 版权所有 1997- 电子邮箱:fsic@foshan.gov.cn 粤ICP备05033682号
网站主办方:det.365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